我是古交矿区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郭志清,今天结合近期接诊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多发疾病和大家谈一下秋季疾病的防治。
自入秋以来,接诊的患者中鼻炎,咳嗽,干眼症,结膜炎,皮肤疖肿,荨麻疹,带状疱疹以及头晕,神经性头痛,失眠烦躁,腹胀,便秘,周身乏力这些症状的患者明显增加,这些其实是季节性多发疾病,也是夏季的“伏寒”到了秋季以后表现出来的疾病反应。为什么这么讲呢,咱们中医著名典籍《黄帝内经》的《素问·宝命全形论》早就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其实这就是中医讲的天人相应理论,比如春应肝,夏应心,长夏应脾,秋应肺,冬应肾。对应的自然状态是春季是风温,夏季是暑热,秋季是凉燥,冬季是寒冷。春季人体感受风温就会出现肝主令,调动肾精以助生发(木生火);夏季人体感受暑热就会出现脾主令,借助火力加强运化生发气血(火生土);秋季人体感受凉燥就会出现肺主令,通过中焦运化和肺气的肃降把气血压缩成精气(土生金);冬季人体感受寒冷就会出现肾主令,通过肾的封藏能力把精气蓄积储藏起来(金生水)。我讲的这是五脏对应四季的生理状态,如果五脏虚损,那么感受四季不同的气候以后就会对应的产生疾病症状,我刚才讲了秋季疾病大都是“伏寒”所致,伏寒是怎样造成的呢?伏寒有两层意思,一是自身阳气不足,素有虚寒;二是最常见的,就是现在的大部分人长期睡的很晚,甚至熬夜,在夏天的时候过度贪凉(长期喝凉水,甚至冰镇矿泉水,冰镇啤酒,雪糕,冰激凌,长时间吹空调等等),彻底违反了中医“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养生观念,从而造成了人体肺脾两虚,导致了肺不降气,脾不运化的后果,到了秋季无法完成把气血压缩成精气的过程,肺虚的的患者感受燥邪以后就会出现鼻炎,咳嗽,鼻腔干燥,打喷嚏,哮喘等症状,因为肺开窍于鼻;就会出现由于津液不布,营卫不和引起的干眼症,皮肤疖肿,荨麻疹,带状疱疹等一系列症状;就会出现由于阳气无法敛降产生的失眠烦躁,头晕头痛,血压增高的神经系统症状;由于脾不运化就会产生纳呆,厌油腻,反酸,嗳气,腹胀,便秘以及乏力的症状。
所以秋季防病重在保护脾胃运化,使肺气得以正常敛降为重点,那就要求我们尽量顺应天短夜长的规律,早点休息,不要熬夜;饮食上尽量忌寒凉,少吃油辣,可以适当喝一些羊肉汤,头脑,吃一些莲藕,长山药,山楂等健脾开胃的食物;生活中注意避寒,保证后背不受凉,下肢和足部保暖,睡前热水泡脚20分钟;也可以自制秋梨膏,蜂蜜柚子茶来预防肺燥。
今天的秋季疾病防治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谢谢大家!